“金九銀十”之后,中國車市又“爆”了。據(jù)中汽協(xié)最新數(shù)據(jù),11月,我國汽車銷量達331.6萬輛,環(huán)比增長8.6%,同比增長11.7%,月銷創(chuàng)歷史新高。
可想而知,又有不少車企拿下了好成績。事實上,在蓋世汽車此次統(tǒng)計的車企中,近八成呈現(xiàn)環(huán)比上漲,最高漲幅超70%,近七成呈現(xiàn)同比上漲,最高漲超一倍。當然這也意味著,仍有一些車企處于下滑狀態(tài)。
老牌自主仍然能打,“新三強”勢頭迅猛
從此次統(tǒng)計來看,盡管自主車企并非悉數(shù)上漲,但對比合資車企,局勢明顯要好得多,尤其是所謂的自主“新三強”,成績更是沒得說。
“能打敗比亞迪的,只有下個月的比亞迪?!睂τ诒葋喌辖衲甑匿N量表現(xiàn),有網(wǎng)友這樣評價。
今年以來,比亞迪持續(xù)攀升勢頭明顯,3月月銷殺回30萬+,6月達到34萬+,8月升至37萬+,9月突破40萬輛,10月突破50萬輛。11月,比亞迪繼續(xù)高位突破,拿下506,804輛的月銷,較去年同期增長近七成,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
比亞迪月銷的持續(xù)上漲,得益于旗下新車型的陸續(xù)上市,同時價格優(yōu)惠明顯,爆款頻出。隨著月銷的持續(xù)突破,今年前11月,比亞迪總銷量已近376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超四成。據(jù)蓋世汽車研究院最新預(yù)測,比亞迪今年年銷量預(yù)計將達到約427萬輛。
奇瑞、吉利勢頭也很兇猛。11月,奇瑞集團總銷量超28萬輛,同比增長32.2%,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前11月累計銷量已超230萬輛,同比增長近四成。吉利汽車集團單月銷量超25萬輛,同比增長27%,前11月汽車總銷量已達到196.65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31%。
事實上,長安的總量也不小,但增速要低一些。11月長安整體銷量約27.7萬輛,同比增長21.98%,環(huán)比增長10.55%,前11月總銷量超243萬輛,同比增長4%。其中長安自主單月銷量超23萬輛,同比增長23.96%,環(huán)比增長8.17%,前11月銷量已超200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4.87%。
相較之下,長城與以上幾家的差距則有些大了。11月,長城銷售新車12.74萬輛,同比增長3.7%,環(huán)比增長9.07%,前11月累計銷量109.8萬輛,低于去年同期。
如此差異,恐怕還得從新能源汽車板塊找原因。
比亞迪自不必多說,自2022年3月宣布停止燃油汽車的整車生產(chǎn)、完全押注新能源汽車后,其銷量便一路高歌猛進。今年11月18日,比亞迪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成為全球首家達成這一里程碑的車企。
而除比亞迪外,其他車企的轉(zhuǎn)型進度表現(xiàn)不一。據(jù)蓋世汽車了解,有車企新能源車滲透率已超出市場平均水平(據(jù)中汽協(xié)數(shù)據(jù),11月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5.6%),有車企則遠遠低于這一水平。
數(shù)據(jù)顯示,吉利11月新能源車銷量超12.2萬輛,滲透率達49%,前11月新能源車累計銷量77.7萬輛,滲透率接近40%;長安11月新能源車銷量首破10萬輛,滲透率近37%,前11月新能源車累計銷量突破64萬輛,滲透率約26%;長城11月新能源車型銷售3.6萬輛,銷量占比28.25%;前11月新能源車累計銷售27.95萬輛,銷量占比25.46%。
從高低不一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中,我們或許便不難理解老牌自主車企們的銷量差距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車企,雖新能源滲透率并不算高,但整體成績依然可觀。
例如奇瑞,其11月新能源滲透率約28%,但仍取得了前文所提到的好成績。究其原因,這得益于其燃油車板塊的持續(xù)增長。據(jù)悉,11月奇瑞燃油車板塊繼續(xù)增長,月銷超20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1%。
當然,奇瑞新能源板塊的增勢明顯更為強勁,據(jù)悉自3月以來已實現(xiàn)九連漲,其中在11月更是同比暴漲了267.9%,由此增勢來看,后續(xù)其新能源車滲透率也將快速提升。
新勢力階梯分化,零跑再顯“黑馬屬性”
11月,造車新勢力看點諸多,理想沒能繼續(xù)拿下5萬+,但好在降得并不多,鴻蒙智行又上漲了些,但與理想還有不小差距,零跑沖上4萬+,小鵬來到3萬+,小米與蔚來則還在2萬+,整體呈現(xiàn)階梯式分化。
具體來看,理想11月共交付新車48,740輛,同比增長18.8%,前11月,理想累計交付量達441,995輛。自開啟交付以來,理想交付總量已達到1,075,359輛。
年初,理想曾提出2024年將挑戰(zhàn)80萬輛交付目標,但由于其首款純電動車型MEGA上市后表現(xiàn)未及預(yù)期,其將銷量目標從80萬輛下調(diào)至56萬-64萬輛,隨后再次下調(diào)至48萬輛。從目前表現(xiàn)來看,理想完成這一年度目標的可能性很大。
鴻蒙智行11月交付新車41,931輛,前11月總交付量接近40萬輛。問界仍是主力,其中問界新M7系列11月交付12,573輛,上市13個月累計交付新車23萬輛,僅2024年交付總量就超過了18萬輛。問界新M9前10月累計交付量也已接近12萬輛。
華為常務(wù)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日前透露,問界M7自開啟交付以來累計大定已突破30萬輛,問界M9累計大定突破18萬輛。這意味著,接下來問界系列整體交付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據(jù)蓋世汽車研究院最新預(yù)測,今年問界系列累計銷量有望達到40萬輛。
零跑繼續(xù)彰顯“黑馬屬性”,11月交付新車40,169輛,同比增長117%,單月交付首次突破4萬輛,連續(xù)6個月創(chuàng)月交付歷史新高。由此,零跑前11月累計交付量已達251,207輛,同比增長100%,提前完成2024年度25萬輛的年銷目標。
小鵬也上了新高度,單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萬輛,并連續(xù)3個月創(chuàng)歷史新高。前11月小鵬累計交付新車共153,373輛,同比增長26%。
這一表現(xiàn)主要得益于小鵬MONA M03與小鵬P7+這兩款熱門車型。據(jù)悉,小鵬MONA M03自上市以來,連續(xù)3個月交付超1萬臺,小鵬P7+則在上市僅3小時后,訂單量便突破31,528輛,上市23天內(nèi)交付量已超7,000輛。
蔚來妥妥由“蔚一萬”變成了“蔚兩萬”。11月,蔚來交付約2.06萬輛新車,連續(xù)7個月銷量達2萬輛。前11月,蔚來累計交付新車約19.08萬輛,同比增長34.36%。
根據(jù)交付指引,蔚來第四季度的交付量為7.2萬~7.5萬輛,如今10月與11月合計交付量已達到約4.1萬輛,這意味著,蔚來有望在12月成為又一家月交付破3萬輛的新勢力車企。
小米11月交付量也再超2萬輛。自今年4月初開啟交付以來,小米SU7月交付量持續(xù)攀升,其中4月、5月交付量分別為7058輛、8630輛,6月至9月交付量均超1萬輛,10月至11月月交付量則在2萬輛以上。
11月18日,小米董事長雷軍在個人微博表示,小米SU7交付已超過10萬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同時他也表示,接下來將沖刺新目標,即全年交付13萬臺車。
合資表現(xiàn)有所好轉(zhuǎn),有車企同環(huán)比齊漲
11月,合資車企表現(xiàn)有所好轉(zhuǎn)。盡管從同比來看下滑居多,但從環(huán)比來看,除廣汽本田下滑外,其他均不同程度增長,尤其是上汽通用,環(huán)比上漲了超五成。
不得不說,降價促銷的舉措還是起了一些效果。
據(jù)乘聯(lián)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公布的數(shù)據(jù),合資促銷劇烈增長,從2023年13%的低位,今年進一步提升,8月突破22.9%,11月企穩(wěn)在21.9%。
具體來看,合資車企的各車系的走勢分化,歐系和韓系的市場走勢不強,促銷力度最大,日系前期較小,近期增大明顯。
崔東樹表示,近日合資車企的促銷力度大幅增長,前期比較堅挺的像德系、日系品牌等都面臨著價格促銷進一步加大現(xiàn)象,尤其相對于去年11月,經(jīng)過一年的變化,整個德系、日系從促銷相對比較溫和,到現(xiàn)在逐步地跟上了韓系、美系的促銷力度,形成了合資品牌促銷全面暴增的局面。
他認為,這體現(xiàn)了合資品牌從過去二線品牌的競爭壓力比較大,目前到一線品牌,競爭壓力也是急劇加大,導(dǎo)致合資品牌基本就沒有太多能掙錢的品牌,“合資車企面臨嚴峻的壓力挑戰(zhàn)?!?/p>
這也意味著,于合資品牌而言,光靠促銷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得要加快新能源轉(zhuǎn)型。
當然不容否認的是,今年以來,合資車企改革的力度明顯加大。
比如,本田不僅在華推出全新新能源品牌燁和靈悉,還在10月投產(chǎn)了其全球首個新能源工廠——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新能源工廠。按照其說法,這一工廠的建成投產(chǎn),標志著東風本田朝著電動化、智能化轉(zhuǎn)型目標邁出跨越性一步。
再比如,馬自達與長安汽車聯(lián)手推增程車型、上汽通用推出插混版GL8、大眾在華推出自主研發(fā)的多款插電混動車型等等。
不僅如此,他們也明確了更進一步的目標。
按照本田的計劃,到2027年其純電動產(chǎn)品陣容將達到10款車型,包括2022年發(fā)布的e:N系列和2024年發(fā)布的全新電動品牌“燁”系列車型。到2035年,將實現(xiàn)純電動車銷售占比100%。
大眾汽車集團也確立了明確的“2030目標”,到2027年,其計劃向中國市場推出約40款新車型,其中超過一半是新能源汽車,到2030年,其將推出至少30款純電動車型。
總而言之,合資車企已在積極改變,只不過成效尚需時間驗證,畢竟如今市場過半份額到了自主品牌手中,攻守易勢,要逆轉(zhuǎn)可沒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