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華為競爭、客戶減配、技術轉向和美國制裁,堪稱四把改變整個激光雷達行業(yè)的利刀。
3月12日,禾賽科技(HSAI.US)公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jīng)審計的財務數(shù)據(jù)。財報顯示,2023年禾賽營收為18.8億元,同比增長56.1%,累計交付激光雷達超30萬臺。
禾賽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及CEO李一帆,將2023年定義為 “刷新紀錄的一年”。
成立于2014年的禾賽科技,最開始專注研發(fā)激光氣體傳感器,后在2016年涉足無人駕駛激光雷達產(chǎn)品。得益于汽車行業(yè)智能駕駛對激光雷達需求的增長,禾賽科技去年登陸納斯達克,榮膺中國赴美上市的國產(chǎn)激光雷達第一股。
2023年全年,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交付量為22.21萬臺。銷量同比增長176.1%,近乎翻倍。
但從2019年至今,禾賽科技連年虧損,合計超11億元。今年是禾賽上市首年,4.76億元凈虧損,屬歷年最高。
同時,毛利率也逐年走低,從2019年的70.3%,一路降到2023年的35.2%。
與之一致的,則是逐年走高的各項成本。2023年全年,銷售和營銷費用、一般及行政費用和研發(fā)費用,均同比增長42%以上。
按制造業(yè)的規(guī)律,在規(guī)模增長的微笑曲線拐點之后,禾賽科技才會迎來大規(guī)模盈利的時刻,但在此之前,華為競爭、客戶減配、技術轉向和美國制裁,堪稱四把改變整個行業(yè)的“激光刀”,會一直懸在禾賽科技頭上。
華為:降維打擊的三體星人
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系統(tǒng)中最為關鍵的技術,相當于車輛的“眼睛”。
車企配置的自動駕駛,其核心零部件,大多從專業(yè)做激光雷達的上游公司采購。截至去年11月,國內車載激光雷達累計交付已超45萬臺。
其中,能實現(xiàn)車規(guī)量產(chǎn)交付的國內公司,主要包括禾賽科技和圖達通、華為、速騰聚創(chuàng)(2498.HK)等3家公司。
從市場份額來看,蓋世汽車研究院公布的2023年1月-5月數(shù)據(jù)顯示,禾賽科技市場份額占比近50%,圖達通、華為和速騰聚創(chuàng)緊隨其后,分別為27.5%、15.4%和7.4%。
禾賽科技遙遙領先,但追趕者不容小覷。
對于禾賽科技而言,圖達通和速騰聚創(chuàng),只是激光雷達領域內的覬覦者,不足為患。至于,全方位俯視車生態(tài)的華為,完全是降維打擊的“三體星人”。
2020年年底,禾賽還沒拿下理想汽車(2015.HK/LI.O)這個客戶,華為就推出了96線車規(guī)級激光雷達,并率先用于北汽新能源旗下車型。
這是國內第一個量產(chǎn)的車規(guī)級激光雷達。此前,國外也只有16線程的法雷奧量產(chǎn)。
華為的激光雷達售價僅200美元,受到各大車企熱捧。北汽極狐HBT,每臺車就安裝了三個。除此之外,包括長城(601633.SH)、長安(000625.SZ)、哪吒、奇瑞和阿維塔等,紛紛與華為牽手合作。
標準普爾子公司S&P Global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4月,與華為激光雷達合作的整車廠(OEM)已有10家。排名全球第二,比禾賽還排名2名。
減配,非全系
隨著技術積淀和成本考量,很多車企已經(jīng)開始自研、或直接投資激光雷達廠商,比如蔚來(9866.HK/NIO.N)。
去年4月,蔚來斥資2.5億美元在無錫建廠,主要從事激光雷達生產(chǎn)銷售和研發(fā)。9月,蔚來宣布自研的激光雷達主控芯片量產(chǎn)。
雖然目前激光雷達主要采購自圖達通,但兩家是深度綁定的關系——從2018年至今,蔚來多次投資圖達通。
圖達通被業(yè)界看作是半個“蔚來系”公司,以至于蔚來NT2.0平臺的全系車型,均標配了圖達通獵鷹激光雷達。值得玩味的是,蔚來還主導了這款雷達的主板設計。
而沒有與客戶達成深度綁定關系的禾賽科技,與迄今最大的客戶理想汽車的合作車型,并未擴展至理想全系。
理想L系列7、8和9,只有MAX版本標配了激光雷達,而Pro或Air版本選配則需加價4萬左右。據(jù)理想體驗店銷售顧問介紹,“店交的L7,帶激光雷達的頂配大概占比10%-20%。整個北京和全國,大家主要賣的都是Air和Pro,而不是MAX”。
除了理想,禾賽科技的其他客戶,比如高合、路特斯、和汽飛凡,不是宣布停工停產(chǎn),就是銷量慘淡;或者已經(jīng)宣布與禾賽合作,但至今尚未落地任何車型。
即將在3月底發(fā)布的小米汽車,也是禾賽科技的客戶。雖然被寄予厚望,但新能源“價格戰(zhàn)”正酣,其激光雷達配備策略,大概率也會和理想汽車一樣,在車型和定價上有所區(qū)別。
2024年一季度未竟,禾賽正面臨“存量客戶主動或被動減配減價,增量客戶或自建自研或直接投資競品”的開局。
“平替”技術
雖然激光雷達被視為自動駕駛的“眼睛”,具有更好的實時建模能力,但也因為成本過高,且雨霧天氣效果不佳,廣為人詬病。因此,圍繞“激光雷達or純視覺or毫米波雷達”的技術路線之爭,從未停歇。
拋棄激光雷達轉向純視覺方案的代表,是特斯拉(TSLA.O)。
自2022年2月起,特斯拉將北美市場model S和model? X車型安裝的激光雷達全部取消,正式確立純視覺方案路線,并給出相關解釋:后者噪點等干擾信號更少,系統(tǒng)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更“干凈”。
馬斯克本人多次公開唱衰激光雷達,稱其是“一種過時的技術”。
對馬斯克來說,成本也是一個重要考量。純視覺攝像頭模組的成本,僅為激光雷達的約8%-15%。
與特斯拉不同,中國新勢力一開始都是“激光雷達派”。但在去年開始的降價浪潮下,動輒過萬的單個選配費用,讓消費者的支付意愿越來越低。
激光雷達從過去的“香餑餑”,成了各大車企降本大勢下的“燙手山芋”。
減配降價第一刀,先砍向激光雷達。
有專業(yè)人士認為,激光雷達為最終視覺感知提供二次確認,是感知冗余的補充,而非必須。
比如,小鵬汽車(9868.HK/XPEV.N)就在2024款舍棄了激光雷達,憑借視覺方案實現(xiàn)了高速NGP和LCC+ACC輔助駕駛,同時支持智能泊車;理想汽車只有高階車型使用,且在去年4月的上海車展和8月的科技日上,都沒有談及激光雷達。
就連一向堅持全系標配激光雷達的蔚來,也有所動搖。蔚來智能駕駛研發(fā)副總裁任少卿提及激光雷達,也只是“提供安全冗余”。第二品牌阿爾卑斯,正在考慮舍棄激光雷達。
截至目前,國內多家自動駕駛研發(fā)商和集成商,基于純視覺的L3以上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可落地的產(chǎn)品已經(jīng)呼之欲出。一位自動駕駛業(yè)內人士預測,2025年之前,國內至少有3家主機廠,具備在全場景輔助駕駛上完全落地純視覺能力。
除了有可能被純視覺完全取代,入市更早的毫米波雷達,因其成本更低、惡劣天氣適應性更強、抗干擾能力強等優(yōu)勢,也在重新奪回激光雷達的市場份額。
尤其是,當“價格戰(zhàn)”白熱化,車企開始恢復使用毫米波雷達。去年3月,比亞迪(002594.SZ)旗下弗迪科技正式對外發(fā)布新一代RF1平臺前向毫米波雷達,并隨新車搭載交付。
美國風險
美國的制裁風險,或對禾賽科技的芯片和美股融資,構成直接威脅。
今年2月1日,美國國防部將禾賽科技列入制裁名單。直接的負面影響是,有關美國本土及相關方的生意,禾賽科技無法再進行。
這項禁令,對于業(yè)務主要集中在國內的禾賽影響不大。但是,如果制裁進一步加碼,如禁止從美國采購芯片、禁止被美國投資者交易(即股票退市),那將是釜底抽薪的打擊。
在這兩個潛在預期的擔憂下,禾賽單日暴跌46%。此后繼續(xù)下跌,如今禾賽已跌去IPO首發(fā)市值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