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關推薦
申請入駐 產業(yè)圖譜

美關稅風暴的"百日變局",迷霧下中國蘋果供應鏈謀定而后動

04/23 10:25
919
加入交流群
掃碼加入
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
參與熱點資訊討論

4月初,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不斷翻轉,令全球市場目瞪口呆。4月12日,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悄然發(fā)布更新稅制,宣布對智能手機、電腦、顯示器與模組、半導體等20類電子產品免征“對等關稅”,給市場帶來短暫緩解。但僅兩天后,特朗普便在返華盛頓途中明確,此次豁免只是“短期過渡”,未來將對半導體及其他關鍵電子產品實施更高關稅。

據美國商務部透露,新關稅可能高于此前對中國產品施加的125%,且將以國家安全名義啟動232條款調查,要求這些重要產品在美國本土制造。政策的不斷變化與朝令夕改,讓以蘋果供應鏈為代表的全球電子產業(yè)陷入不確定性,中國供應鏈企業(yè)面臨巨大沖擊,市場信號混亂,制造與出口前景充滿未知,全球市場也在迷茫中尋找新的平衡點。

特朗普貿易戰(zhàn)回顧與電子產品關稅新變局

回顧今年以來的貿易戰(zhàn)走向,特朗普政府曾在2月末以“芬太尼”為由對中國加征20%的懲罰性關稅;4月2日又宣布,自4月9日起對所有國家普征10%關稅,同時對約60個國家和地區(qū)執(zhí)行“對等關稅”,其中中國稅率定為34%。雙方互加關稅、螺旋上升,最終美國對中國加征高達125%的關稅,加上早前的芬太尼稅,總計145%,而中國則以125%的關稅展開反制。

面對這一局面,特朗普在4月9日又臨時宣布對其他國家的“對等關稅”暫緩90天,但對中國的全部關稅則保持不變,矛頭明確指向中國。緊接著,4月12日,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宣布豁免中國大陸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額外關稅。

根據美方數據顯示,這批獲豁免的科技產品占202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額約1000億美元,為23%的比重,其中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電腦顯示器占比分別高達73%、66%和79%。在電子產品方面,美國對中國高度依賴,短期沒有替代方案。

特朗普此次調整的核心在于將半導體及相關電子產品納入全新稅收管理體系,他明確指出:“我們需要確保這些關鍵產品在美國本土生產”,這一措辭不免讓人聯想到以國家安全為幌子的貿易保護主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白宮高級官員所說,此舉目的在于“促使產業(yè)回流”,保障美國在未來技術競爭中的主動權。

鴻海集團內部流出的關稅測算報告顯示,中國大陸制造的智能手機和手表在豁免期內分別面臨約20%和27.5%的關稅。相比之下由于美國已經宣布90天內暫停對眾多國家的加征關稅,越南、印度、中國臺灣、墨西哥等地區(qū)的同類產品則享有近零或僅10%~13.9%的優(yōu)勢。不過令市場震驚的是,包括藍牙音箱、無線耳機、智能音箱、電視機和游戲機在內的消費類產品,其關稅缺高達145%以上,這使得部分關鍵零部件的出口成本急劇上升。

在這種劇烈搖擺中,蘋果及其他科技巨頭不得不提前囤貨、緊急調整供應鏈,試圖在短暫的喘息期內為可能到來的更高關稅做足應對準備,同時全球市場也在焦慮中等待美國政策“百日”內的下一步動作。

關稅催生成本上漲蘋果供應鏈企業(yè)利潤承壓

有外國機構分析指出,加征關稅后,蘋果手機價格上升近30%—40%。以一部256GB版iPhone 16 Pro為例,官方售價約1100美元,而硬件成本僅約580美元。在美國對華加征額外稅率后,可能會讓每部手機的關稅負擔增加達到近300美元,這使得整體組裝成本從580美元飆升至近880美元,漲幅超過50%。這種成本增加意味著蘋果的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電子產品高達1270億美元,占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的29%,其中PC、智能手機、電視顯示等關鍵產品貢獻巨大,蘋果產品更是占據重要份額。

作為全球供應鏈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蘋果自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已建立起涵蓋原材料采購、零部件制造、產品組裝及物流配送等多層次體系,其200家主要供應商中超過80%的企業(yè)設立在中國。據日經新聞報道,部分核心企業(yè)如蘋果Mac、iPad代工伙伴鴻海在成都的工廠,有相關人士表示受美國關稅影響,在此前已暫停對美出口,同時短期內出現生產下滑和加班時數減少的現象;有企業(yè)員工反映,加班時間驟降至原來的60%,收入明顯縮水。

一般情況下,電子制造業(yè)供應鏈上游企業(yè)則普遍采用FOB模式(Free On Board,”離岸價“),關稅由進口方承擔,但這并不意味著成本壓力便可完全轉移。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果鏈”企業(yè)明確表示,盡管直接關稅負擔有限,但隨著關稅政策的頻繁變動和成本底線被不斷壓縮,其利潤率——普遍維持在10%至15%區(qū)間——面臨更大挑戰(zhàn)。藍思科技方面透露,憑借全球多元化的原材料采購布局,部分零部件已形成日本、韓國為主的供應矩陣,但大部分終端組裝環(huán)節(jié)依然依賴中國低成本優(yōu)勢。

一位果鏈企業(yè)內部人士坦言:“我們不得不在短期內進行囤貨與生產調整,未來如果蘋果加速‘去中國化’,整個供應鏈將迎來更大重構壓力?!?/p>

此外,工業(yè)富聯和長盈精密均指出,當前全球產業(yè)競爭格局已經進入深度調整期,部分企業(yè)已經開始探索多區(qū)域就近生產的戰(zhàn)略,涵蓋中國、美國、墨西哥及東南亞地區(qū)。如此一來,即便部分關鍵環(huán)節(jié)將來不得不在關稅壓力下進行轉移,但與此同時,成本、工藝、供應鏈穩(wěn)定性等問題也將同步考驗企業(yè)的應變能力。

關稅政策的不斷反復正迫使蘋果供應鏈不得不在穩(wěn)定現有訂單和布局未來戰(zhàn)略之間做出艱難抉擇,其應對策略和轉型路徑將決定未來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的競爭格局。

關稅風暴與長遠挑戰(zhàn)的應對之策

面對特朗普政府不斷變化的關稅政策,蘋果正積極采取多重措施以減輕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有消息顯示,蘋果早已在美國備貨,囤積庫存以應對即將生效的關稅沖擊;此外,其還在通過推動零部件制造商降低價格來降低整體制造成本。

正如Mark Gurman所提到的,蘋果正處于“評估模式”,在短期內通過有限的價格調整緩解關稅對終端售價的影響。蘋果的平均利潤率約為45%,這使得公司有一定的價格調節(jié)空間,同時也可以部分自主承擔成本壓力。此外,蘋果加速推動供應鏈多元化,探索除中國外的生產布局,如轉移部分生產至印度和越南,這既是一種風險規(guī)避策略,也意在保持全球市場競爭力。

CINNO Research分析師指出:“蘋果前些年配合美方政策積極轉向印度、越南組裝,但此次仍不能幸免,影響較大并導致其供應鏈彈性較差。即便蘋果對果鏈企業(yè)要求降價,果鏈企業(yè)承受能力有限,難以承受如此巨大壓價空間,因而果鏈將不可避免遭受關稅較大沖擊,并分散蘋果轉向AI業(yè)務的決心和資源,迫使其投入更多精力用于調整供應鏈?!?/p>

特朗普此前實施關稅的根本目的,是試圖通過提高進口成本迫使外國企業(yè)將生產線轉移回美國,從而重振本土制造業(yè)、創(chuàng)造高質量就業(yè)機會。實際上,這一政策在某種程度上也給國際供應鏈制造企業(yè)帶來巨大壓力。

以蘋果供應鏈為代表的中國電子制造企業(yè),長期以來依靠規(guī)?;⒓簝?yōu)勢形成了較低的工藝成本和較高的生產效率。面對美國一會兒征稅、一會兒豁免的“朝令夕改”,這些企業(yè)不僅要應對現有訂單減少、產能利用率下降的局面,還可能面臨因客戶訂單轉移而帶來的長期市場風險。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關稅本質上是扶持產業(yè)的一種手段,但其真正效果取決于長期穩(wěn)定的政策環(huán)境。當前美國政府頻頻調整關稅政策,加之政治因素的干擾,導致市場預期混亂,企業(yè)不得不進入一種“冷靜觀察”狀態(tài)。企業(yè)擔心若過早大規(guī)模投資重構供應鏈,可能在美國重新談成新的貿易協定或者調整關稅后陷入被動局面。實際上,特朗普政府在4月宣布的90天關稅暫停雖然給企業(yè)提供了短暫的喘息機會,但在未來近百日內,關稅政策的變數仍然十分巨大。

鑒于此,業(yè)內建議供應鏈企業(yè)采取“靜待時機、按兵不動”的策略為主。在這段不確定的過渡期內,企業(yè)既要做好庫存管理及短期市場調整,也需提前規(guī)劃應對未來可能的供應鏈重構。同時,積極與客戶保持溝通,爭取在價格、訂單及生產安排上獲得更多彈性,以確保在市場動蕩期內既能保障利潤又不失市場競爭力。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雖能在短期內制造震蕩效應,但從長期來看,供應鏈的韌性與企業(yè)戰(zhàn)略的前瞻性將是決定未來競爭格局的關鍵。

相關推薦

登錄即可解鎖
  • 海量技術文章
  • 設計資源下載
  • 產業(yè)鏈客戶資源
  • 寫文章/發(fā)需求
立即登錄

CINNO Research 專注顯示、半導體供應鏈研究及手機、汽車等終端前沿資訊并且定期發(fā)布各類市場報告,包括但不限于面板產業(yè)、新型顯示技術、智能手機、汽車市場、晶圓市場、封測市場、芯片市場等各產業(yè)動態(tài)觀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