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少魂,曾經這四個字,是中國芯片產業(yè)之痛,也是中國高端制造業(yè)之痛。
核“芯”技術不自主,高端制造就是海市蜃樓。
核“芯”技術不突破,高端制造就沒有競爭力。
可喜的是,隨著國家扶持政策出臺、資本市場投入、自主研發(fā)加速,高端制造“缺芯少魂”的局面有望被打破!
近幾年,中國芯在高端制造領域,接連實現零的突破,從航空航天到軌道交通、船舶制造......中國芯片,正成為中國高端制造背后強大的支撐!
國產大飛機,用上中國芯
“中國人終于坐上了自己的大飛機!”5月28日,見證國產大飛機C919開啟商業(yè)首航之旅后,一名網友在直播間評論區(qū)不無自豪地留言道。
作為高端制造業(yè)的成果,大飛機研發(fā)成功背后需要電子、通信、機械、電氣、計算機、材料、管理等多個交叉學科的突破和貢獻。
其中,少不了國產芯。據翔騰微電子發(fā)布的信息,其共有三類5款芯片在大飛機C919工程中實現成功應用。
其中,自主研制的座艙顯控系統GPU芯片——HKM9000圖形處理器是國內首款應用到民機領域的GPU芯片,突破了新型座艙顯控系統要求的GPU多分區(qū)、多任務并行處理等多項技術難題,可有效支撐國之重器C919安全、可靠翱翔在萬里長空。
HKM9000圖形處理器已成為多家座艙顯控系統GPU芯片首選,圖源:翔騰微電子
在陸路交通上,過去十年,中國高鐵從0.9萬公里增長到4.2萬公里,營業(yè)里程穩(wěn)居世界第一。復興號馳騁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覆蓋全國31個省區(qū)市,并已成為中國高端制造的“國家名片”,開始對外輸出。
其中,自主研制國產芯片是中國高鐵實現從技術引進、消化到創(chuàng)新轉型質變的重要一環(huán)。為了滿足中國高鐵對速度和穩(wěn)定的雙重需求,中車大連電力牽引研發(fā)中心自主研制了中國第一枚軌道交通控制芯片。
正因為有了這枚芯片,上百萬條控制命令得以精準傳導,驅動高鐵列車平穩(wěn)行駛。首枚國產軌道交通控制芯片的誕生也使中國高鐵列車制造擺脫了對國外芯片的依賴,同時芯片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優(yōu)化提升,為中國高鐵未來發(fā)展預留巨大空間。
沖高端,中國芯吹響集結號
《中國制造2025》提出,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yè)集群,在全球產業(yè)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作為現代工業(yè)的核心組件,在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的過程中,芯片技術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推動著制造業(yè)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fā)展和高端制造崛起。從國產芯片布局來看,也在逐步由消費類電子轉向工業(yè)級、車規(guī)級產品,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不過,對于實現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中國芯火,尚未成“燎原之勢”。目前,我國集成電路制造還是以中低端產能、消費級產品為主,國內中高端芯片市場依舊被國際芯片大廠所壟斷。
據“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魏少軍近日的報告,國產高端通用芯片的市場占有率上,2021年,國產服務器CPU、DRAM、Nand Flash均不足一成,分別約為7.9%、4.4%、6.7%。因此,沖高端,依舊是我國芯片產業(yè)迫在眉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