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學習難么?
肯定是難的。
任何一門學科,或者知識點,在剛接觸的時候,肯定是要花費時間的。
但是,是不是射頻工程師就很難當上?
其實也不是的。
因為仿真軟件的加持,讓射頻的從業(yè)門檻已經(jīng)下降很多。
有人說,都說麥克斯韋方程很美,但是很難的哦。
什么旋度,散度,微分,積分,看不懂的。
但是,可能除了做計算電磁學的人,其他工種的射頻工程師,日常工作中,應該也都接觸不到麥克斯韋方程吧。
那都說麥克斯韋方程是射頻的基礎,那咋還用不上呢。
原因是在于,麥克斯韋方程都被封裝在仿真軟件的算法里面了。
而對于使用仿真軟件的那批工程師而言,并不需要知道麥克斯韋是什么,只需要如何建模,就可能已經(jīng)入門了。
而且,優(yōu)于芯片的進一步集成,一個射頻工程師,仿真軟件也是不一定需要用上的。
所以,射頻很難學,但是入坑射頻卻沒有那么難。
仿真軟件學一學,了解一下匹配方面的知識,多看點射頻器件的資料,也許就可以當一個初級的射頻工程師了。
但是就像跑步一樣,人人都能跑了幾步;但是想去跑完全程馬拉松,就需要時不時鍛煉鍛煉;想拿到點名次,那可能需要做的事情會更多;但是,要拿到冠軍,可能就需要點天賦以及運氣。
對射頻工程師也一樣,人門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可能相對較少;但你想進一步精進,可能就需要平時多學習,多調(diào)試;要想做個專家,那就要把深度做深,前陣子看到一句話,說,廣度是深度的附屬品,當足夠深入時,就可一通百通;但是如果想在射頻微波的歷史上,留下你的名字,就像麥克斯韋那樣,那就要看天賦和運氣了。
射頻最主要的應用,應該就是雷達和通信系統(tǒng)了。
而這兩種系統(tǒng)的核心,就是收發(fā)機。
收發(fā)機呢,包括接收機和發(fā)射機。
大部分的射頻工程師,都是圍繞著這兩個領域的。
比如說,天線,連接場和電路的接口,就需要天線工程師。
天線設計難么?
難,你看講天線的書,上面會講各種各樣天線的架構,怎樣從麥克斯韋方程推導出天線的場分布圖,天線的初始尺寸應該怎么設定。
但是天線設計一定要花很長時間么?
不一定。如果你用的是成熟結構,仿真軟件早就幫你想好了,你只要設置個工作頻率,選個天線類型,軟件分分鐘告訴你尺寸,而且模型也幫你建好了。
比如接收機中的低噪放設計,有低噪放設計師。
沒有仿真軟件之前,我不知道設計過程是咋樣的,但我想,那個時候,應該入門即是專家了吧,畢竟門檻不是一般的高。
上學的時候,微波實驗室有一位老院士,大家都傳他,看到電路,就能看出那些電路的場分布大概是咋樣的,然后知道在哪里調(diào)試。
oh,my god。
也不知真假,但我覺得應該也是有這個可能性的。
說回低噪放的設計。
我只能從有仿真軟件的時候開始。
低噪放設計難不難?
難,看書上的低噪放設計章節(jié),有最小噪聲系數(shù)工式的推導,有等噪聲系數(shù)圓的繪制,有各種匹配電路的選擇,還有穩(wěn)定性的調(diào)試方法。
但是,有了仿真軟件的幫助后呢,計算肯定不需要自己來了,甚至匹配電路的優(yōu)化,你也可以交給他。場路聯(lián)合仿真,更讓仿真接近實測。
還有,現(xiàn)在芯片的內(nèi)匹配做的越來越好了,對于板級低噪放設計師來講,需要做的設計工作就更少了。
再比如,鏈路中的濾波器,發(fā)射機中的功放,本振,混頻器,都是出功能很容易,但是出性能,就需要費時費力費知識。
所以說,射頻難不難。
入門不難,精通難。
但是哪一件事情,不是這個樣子呢。